長江商報消息 ■本報記者 張澍 發自北京
  國家要謀求發展,工業化階段是無法繞過去的。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之初,加強重工業建設與國家的安危、社會的穩定緊密地聯繫在一起。
  按照“一五”計劃要求,1953年北京市第一個規劃方案《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》中確定了北京的城市定位不僅僅是傳統的政治、文化中心,同時還是生產中心。北京由此先後興辦並建設了幾千家工業企業,包括鋼鐵、機械、石油化工、電子、建材、醫葯、紡織服裝、輕工、食品等幾乎所有輕重工業門類。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,京西圍繞當時原名“石景山鋼鐵廠”的首都鋼鐵公司(簡稱首鋼)為中心,建起了“京西八大廠”。70年代房山區建立燕山石化廠。北京的工業基礎格局由此奠定。由此奠定的,還有能源結構,以及伴隨而來的排污格局。
  重工優先
  北京不僅是政治文化中心
  1949年,中國的工業比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落後一個世紀。全國能生產鋼鐵的大企業只有19家,勉強能夠修複生產的只有7座高爐、12座平爐、22座小電爐,當年鋼產量只有15.8萬噸;多數中小城市和農村沒有通電;全國原油產量不過12萬噸;大多數機械廠只能從事修理和裝配業務。毛澤東對此有過形象地描述:“現在我們能造什麼?能造桌子椅子,能造茶壺茶碗,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,還能造紙,但是一輛汽車、一架飛機、一輛坦克、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。”
  1950年的朝鮮戰爭讓中國政府增強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認識。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,一半以上的投資被投入了工業,其中幾乎90%又撥給了諸如冶金、電力、煤、石油和化工等部門。蘇聯援助的156項工程及配套項目主要以內地大中城市為中心“成組佈局、相互協作”展開選址和建設。以京、津、唐為中心的華北工業區從而成為全國八大工業區之一。
  按照“一五”計劃要求,1953年北京市第一個規劃方案《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》中確定了北京的城市定位不僅僅是傳統的政治、文化中心,同時還是生產中心。北京由此先後興辦並建設了幾千家工業企業,包括鋼鐵、機械、石油化工、電子、建材、醫葯、紡織服裝、輕工、食品等幾乎所有輕重工業門類。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,京西圍繞當時原名“石景山鋼鐵廠”的首都鋼鐵公司(簡稱首鋼)為中心,建起了“京西八大廠”。70年代房山區建立燕山石化廠。北京的工業基礎格局由此奠定。由此奠定的,還有能源結構,以及伴隨而來的排污格局。
  重鎮發展
  唐山“資源依托型”佈局而成
  產業佈局是資源在空間配置的一種重要方式。從全世界範圍來看,鋼鐵產業的空間佈局主要是三種基本形式:一是靠近資源產地的佈局,可稱為資源依托型;二是臨近運輸港口尤其是大型海港的產業佈局,可稱為臨海港口型;三是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佈局,可稱為市場鄰近型。
  從50年代初算起,中國鋼鐵產業佈局的前25年主要屬於資源依托型。鋼鐵廠基本選擇靠近鐵礦、煤礦等鋼鐵業資源的地區。北京的首鋼、河北的唐山鋼鐵公司(簡稱唐鋼)都是如此。
  這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鄰近的煤炭大省山西省。中國煤炭一半以上產自山西。解放50年來山西出產的60億噸煤60%以上運往省外,為山西帶來了全省50%以上的財政收入(部分地區這個比例高達70%以上),可以說,煤是山西的立身之本。也是京津冀地區集中佈局重工業企業的重要依仗。
  唐山也是一個因煤而興的城市。1895年誕生的開灤煤礦是中國第一個機械化生產煤礦,唐山也被譽為“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”。
  唐鋼也由解放前作坊式的小工場,發展成為現代化大型鋼鐵聯合企業。1949-1976年,唐鋼在國家指令性計劃指導下,以煉鋼軋鋼為主。由於在轉爐煉鋼技術上的不斷突破,使唐鋼的技術改造也相應不斷加快,生產規模不斷擴大。到唐山大地震前,唐鋼達到了年產鋼117萬噸,成為全國第十個產鋼100萬噸以上的企業。
  同時,唐山還有著號稱“中國第一家水泥廠”的啟新水泥,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桶(舊時水泥按桶計量)水泥,曾一度成為中國最大的水泥企業。啟新水泥有限公司現已被冀東水泥集團收購,而冀東水泥集團現今為國家重點支持的12家水泥企業之一。
  到了1975年,唐山約用占全國千分之一的人口,創造了全國百分之一的工業總產值。但以原材料、能源起家的背景,也給唐山深深地打上了資源型城市的烙印。
  重點培養
  邯鋼 “小羅漢”趕超“大皇帝”
  1957年,國家批准了冶金工業部在全國建設3個大型、5個中型、18個小型鋼鐵企業建設方案,這一方案被時任副總理陳雲稱為“三皇五帝十八羅漢”。當年7月9日,全國地方冶金工業會議在北京西直門召開。會議決定在河北新建一個年產鐵35萬噸、鋼30萬噸、鋼材25萬噸的小型鋼鐵廠。當年開始籌劃的邯鄲鋼鐵廠(簡稱邯鋼),就是“十八羅漢”之一。
  邯鋼在1958年建廠時並不像後來“全國學邯鋼”那樣轟動,甚至可以說是“小打小鬧”“奶水不足”。起初廠址選定在武安市南部的磁山鐵礦,但後來發現廠區內水資源不足,才把廠址改在邯鄲市。當時的邯鋼技術裝備很一般,比如和甘肅的酒鋼相比,酒鋼在1958年的一號高爐是當時蘇聯援助的,體積為1513立方米,是國內第二大高爐。而邯鋼第一個高爐只有55立方米,兩者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語。
  政府的重視加快了邯鋼建設的步伐。1958年6月15日,原計劃“國慶節”出鐵的邯鋼第一座高爐提前生產出了第一爐鐵水。之後的一個月內,全國開始流行這樣的口號:“三大元帥升帳”、“兩大先行官上馬”(即重點發展鋼鐵工業、機械工業和農業,加快發展電力和交通運輸業)。邯鄲市委隨即發出指示,號召全市人民“緊急動員起來,為爭取完成10萬噸鋼鐵的任務而奮鬥”。14天后,市委又將指標升級為12萬噸。全市10萬餘名幹部、職工、學生、市民隨即奔赴煉鐵工地參加會戰,一些單位提出了“不見鐵水不下火線,不完成任務不收兵”的口號。僅僅82天內,邯鋼即有7座高爐建成投產。
  今天,邯鋼已與唐鋼聯合組建為河北鋼鐵集團,這是國內最大、全球第二的特大型鋼鐵集團。
  APEC走了,帶走了“APEC藍”。
  APEC會議期間,北京的“APEC藍”證明,霧霾是可以治理的。東方IC圖  (原標題:工業佈局註定華北霾都今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e51oevd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